
转载请注明出自“广西美术出版社”公众号
《费顿·焦点艺术家——理查德·埃斯蒂斯》
[美]琳达•蔡斯 著 / 秦文 译
广西美术出版社
理查德·埃斯蒂斯在他的工作室,身边是他的画作《世贸中心的旅游巴士》。
什么是照相写实主义?派生于摄影术,在摄影术的启发下将获得的图像作为参照,在画布上再现,更准确地说,是再一次绘画创作。
理查德•埃斯蒂斯是照相写实主义的领军人物,他喜欢古董与歌剧,性格因循守旧,作品却凸显激进的一面,他厌恶抽象派艺术,不相信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乐于挑战——这么看来,他是多么矛盾的一个人,可是艺术世界就需要这样的人。
《电话亭》 1968年
121.9cm×175.2cm
《电话亭》这是埃斯蒂斯早期创作的城市风景系列之一,这幅作品原先是为了完成一本图书封面插图的商业艺术任务而创作的图片,画面上最左边是一位穿着长款透明雨衣,正在打电话的人。埃斯蒂斯出于对这位形象神似侦探的人物的喜爱,又弄出了一个绘画版本,除了打电话的人,直线排列、富有规则的不锈钢电话亭门框非常刺激眼球。反射表面作为对现代性艺术表现手法的诠释,引发了所有写实艺术家的兴趣,埃斯蒂斯也不例外,无论是不锈钢门框,还是玻璃的反射,更能张扬一种现代城市的金属质感,且这种质感是柔和、不伤害人的。
作品《穆拉诺玻璃》中,平板玻璃橱窗被当作一面能令人迷失方向的镜子,反射出种种景象。看到这幅画时,很容易错以为玻璃反射的威尼斯运河其实是店里的世界,时尚轨道式射灯挂在运河上方,运河向远方流淌,白色欧式建筑随着运河伸展开来。水与玻璃的结合真是奇妙又充满魅力,埃斯蒂斯在绘反射影像上真是“化陈旧为神奇”。
《穆拉诺玻璃》 1976年
61cm×91.4cm
《公交车反射影像(安索尼亚)》 1972年
101.6cm×132cm
《双重自画像》 1976年
154.9cm×231.1cm
另一幅《威廉斯堡大桥》里,埃斯蒂斯把物体线条结构和视觉力量发挥到极致。他把一张广角照片和一张平视照片合并在一起,通过光和阴影的交错,为铁栏杆、铁架、金属板等各种复杂的几何立体样式赋予了活力,乍一看,大桥的人行道伸向对岸,但又有仿佛刺向你心脏的咄咄逼人的气势,真是绝了!
《威廉斯堡大桥》 1995年
81.3cm×81.3cm
照相机能让光线、人、汽车、时间静止,捕捉非凡奇特的瞬间。埃斯蒂斯毫不吝啬地表露出照片能使创作更加完美的讯息,可以说他同绝大多数照相写实主义画家一样,是在“再创作”,这也不奇怪为什么一些把艺术当作自我情感表达和判断想象力是否丰富的批评家们不认可他们。
埃斯蒂斯是一个精确主义者,不同于其他画家,他总是把画的清晰度“调”到最好,棱角分明。同时,他不会背叛自己对发光反射表面的忠诚,几乎能在他每一幅城市题材作品中看到光泽的重要,它使死气沉沉的画布有了生命力,多了一点感性。
《自助餐厅》 1970年
106.7cm×127.6cm
《奈迪克快餐店》 1968—1969年
121.9cm×91.4cm
1970年,埃斯蒂斯的创作从特写城市建筑慢慢变为更广阔、覆盖面更远的景象,结婚用品店、五金店、花店、食品店、清洁用品店……像是标牌和普通生活的大杂烩。浓郁的色彩和逼真的笔触下,埃斯蒂斯近乎完美的技巧把城市当作了理想的典范,也正是因为没有画上人,才让人们欣赏其作时有了梦中花园的联想。
埃斯蒂斯用绘画表现照片,照相机对他来说只是辅佐的工具,他笔下的城市是真实的城市,也是有故事的城市,即便是一条空旷的大街,激起创作欲望的只会是空旷大街上靠边停着的一辆巴士。
《水上出租车,荒山岛(南希和女儿尼娜)》
1999年 88.9cm×107.6cm
《缅因州的海岸线》 2006年
35.2cm×49.5cm
《南极洲》 2007年
96.5cm×167.6cm
《在史泰登岛渡轮上远眺曼哈顿》
1989年 100.3cm×107.6cm
在后来的创作中,人物和自然风光逐渐出现在埃斯蒂斯的画布上——人物是城市生命的灵魂,自然的雄伟壮丽让欣赏者感动。埃斯蒂斯不停地构建自己的艺术世界,走到哪,故事就延伸到哪。
知名作家、美术馆馆长琳达•蔡斯著有许多关于照相写实主义的评论文章,在其著作《费顿•焦点艺术家——理查德•埃斯蒂斯》一书中,她对埃斯蒂斯的经典代表作品皆有详细的描述,可以让读者了解到看画时不曾注意的独到细节之处,让我们看懂这位艺术家是如何用超凡的技巧,在一个毫无瑕疵的镜面里,捕捉时间复杂的事物。
★ 分享艺术之美·发现阅读之趣 ★
★ 欢迎关注广西美术出版社 ★
广西美术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正版·优惠·最新·最全
减少中间环节·保障图书品相
点击“阅读原文”亦可收藏阅读此书